“天然摄影棚”,高朋满座;“电影之都”,星光闪耀。
4月7日下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青岛影视周在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幕。
(资料图)
本届青岛影视周以“新技术·新视界·新影都”为主题,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大命题,聚焦影视工业化发展之路,推动构建影视生态,延展产业链条。
影视周设置了开闭幕式以及“科影未来”、世界“电影之都”“金钥匙创投计划”“海平面”青年影人计划、“金海鸥”等五个单元19项活动,以“影视+”的平台理念,组织国内外影视成果展示、要素汇聚和交流互鉴,带来一场影视盛宴。
2023,是“电影之春”,也是青岛影视之春——三月份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之后,紧接着四月的北京电影节、五月的阿那亚海浪电影周、六月的上海电影节……
4月7日启幕的青岛影视周颇受关注,吸引了尹鸿、饶曙光等领衔的电影产业专家,于冬、白一骢领衔的影视头部公司、顶级电影人,以及徐峥领衔的“金钥匙”创投计划和针对电影幕后工作团队的“金海鸥”影视荣誉作品展示单元……从嘉宾影响力、议程设置到权威发布,青岛影视周体现了青岛作为“电影之都”的优势、吸引力和话语权。
在中国电影当下的叙事里,青岛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极,代表了工业化运用的范例,代表了科幻市场化的成功,在国际化合作领域对全球市场提供了科学研判和数据分析。
影视周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显著推动了城市影视文化发展,青岛的“影视朋友圈”不断扩容、话语权不断放大、知名度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影视周拥有多个接口,可以与众多青岛籍明星对接,与众多科幻IP和科幻类型片导演对接,与影视后期特效产业对接,与国际影视巨头以及全球“电影之都”对接。
双面的影视周,一个概念完整、内容成熟、国际视野、引领风向的青岛影视周,正大踏步走上前台,与中国电影重量级活动并肩而立。
1、“最有潜质是青岛”
制片人白一骢凭借科幻巨制《三体》成为去年最受关注的科幻剧集制作人,然而好莱坞版《三体》一集的投资就抵得过整部国产剧《三体》的成本,让白一骢深切感受到科幻题材之“重”。
“青岛东方影都很吸引我们,中国所有影视基地中它几乎是唯一一建设在城市里面的,它有非常好的大环境,而且整个配套设施、基地设施、摄影棚都更接近城市感。从整个影视产业来讲,青岛可以支撑更多工业体系可能性,中国未来如果真的有强大的、能和国外重工业片抗衡的基地,最有潜质的就是青岛。”白一骢说。
作为电影工业化的重要一极,青岛影视周也是电影人将青岛与电影工业化、科幻电影深度绑定的平台。
著名电影学者尹鸿认为,电影从作坊一步步发展到电影产业,需要集约式的发展。东方影都虽然打造了《封神》《独行月球》《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但是每部电影都是独有的工业体系,成本高昂,“最好一年拍20部科幻电影,很多公司就能生存。如果用虚拟摄影,一年一百部左右的电影,50部左右的电视剧,就能实现集约化。”
通俗理解,《星球大战》与《曼达洛人》《太空堡垒卡拉迪加》与《星际迷航》等科幻片在宇宙飞船、外星人形象、太空武器等数字资产可以通用,特效开发平台也可以高频使用,摊薄科幻片制作成本。
而来自阿里影业的云尚制片负责人衡晓静引入了互联网思维管理制片成本,从“千人剧组如何吃得上热饭”“拍摄数据的分发”到“视频协同审阅”,都可以云上处理,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青岛不仅拥有吸引剧组拍摄的顶级硬件影视基地,还将在降低拍摄成本、锤炼电影工业化流程、实现集约式发展等领域大有作为。
2、解密“保密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具体到电影产业,简直有残酷的味道。
今年春节《流浪地球2》上映,特效总监披露,片中吴京形象采用了数字减龄技术,把年轻时吴京的表演素材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去训练,500万次训练迭代才有了看上去20岁的吴京,而30岁的刘德华形象是通过人工智能加上艺术家手工修复实现的。
实现“换脸”需要三到五个月的时间,而该片杀青后,影眸科技把最新技术“穹顶光场”搬到了东方影都五号棚,通过对微表情肌肉、皮肤微结构的扫描,输出超写实的数字人,3天内完成“换脸”。
然而更夸张的技术在今年3月份出现了。新发布的动画插件MetaHuman可以用手机拍摄人脸,直接转换3A模型进行动画绑定,未来只要几张明星照片就可以实现增龄、减龄特效。这项技术既是青岛电影学院研究的方向,也是影眸科技Hyperhuman技术发展方向。
从三个月缩减到三天,再从三天缩减为手机完成,速度的进化让从业者“胆战心惊”。走进青岛影视周“科影未来”融合体验展,体验大圆球状的“穹顶光场”,观众越是理解电影特效科技进步的“神速”,越是理解青岛持续吸引科幻大片来青拍摄的底气何在。
数字减龄技术发展固然神速,而LED虚拟拍摄技术更是上升到了“商业机密”。
LED虚拍技术可以省去后期制作环节,所见即所得,电影背景画面只要通过LED屏幕播放即可。不过,常见的LED虚拍有八帧的延迟,连好莱坞《曼达洛人》也未能解决这些技术难关,然而中国一家公司去年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延迟降低了三到五帧。这一技术迅速得到了城市投资,成为无法出走的“商业机密”,迄今尚未被赶超。
技术竞争往往是残酷的,东方影都已经在LED虚拍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青岛影视周“科影融合”主题圆桌讨论设置了《虚拟制片&全LED屏》。科幻影视的未来发展,可能就蕴藏在一场场的圆桌讨论里,隐藏在“数字资产”“沉浸体验”等话题中。
3、把青岛印在电影海报上
今年青岛影视周推出“金钥匙创投计划”,整体引入由徐峥、吴京、张一白、郭帆、韩寒、文牧野六位知名导演发起的这一项目,扶持新导演,发掘新项目。
“海平面”青年影人将举办“编剧新概念”项目路演、推荐影片交流会、短片创作交流会、微短剧主题分享会,“金海鸥”单元持续聚焦“影视工业、幕后力量”,打造第三届“金海鸥”影视荣誉作品展示活动。
在著名电影策划人陈锦庄看来,扶持新人是各大电影都市常见做法,“像香港电影发展局推出的‘薪火相传’计划,香港金像奖导演只要愿意为年轻导演做监制,影片就能拿到九百万左右的投资,这是能够保证香港创作特色的一个扶持方法。判断一个电影节做得好不好其实很简单,当电影上映的时候海报写上这个城市,就说明办得好。”
作为资深电影人,陈锦庄深入参与了大湾区功夫电影节、电影推介等活动。谈到青岛影视周,陈锦庄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很多电影都去青岛取景,而且黄渤、黄晓明等很多影星都是青岛人。一个影视周要跟这个城市的景色、氛围结合,像是阿那亚做的海浪电影周,让市民轻轻松松地来看场电影。同时,影视周要跟影视工业方面的头部团队交流,让头部公司落户在青岛,才有行业的说服力。”
于冬作为影视领军人物也看好青岛,“这些年中国电影越来越好看了,中国的大片也越来越受欢迎了,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都离不开现在电影技术的进步。这十年,青岛东方影都一天天发展壮大,希望电影技术和人才在这里不断涌现,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在电影技术上能够超越好莱坞电影。”
青岛影视周为2023中国影视产业的体系、科技、品类标定了新起点,同时也为青岛影视产业的政策创新、奖掖对象、科技突破指明了方向。正如尹鸿教授所说:青岛东方影都正以头部电影的制作突破,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从“个案”走向体系建设。
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获得世界共识的背景下,只有把中国文化与先进工业和技术能力相结合融入电影产业,才能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发展成为电影强国。目标在前,青岛影视勉力前行。
作者 |米荆玉 摄影 |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