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坐姿不端正扣分,迟到了扣分;回答问题正确加分,被老师表扬加分……媒体报道,一些中小学校引入教学管理软件,记录学生在校行为表现,学生一举一动被纳入评分范畴。有的学校甚至将评分结果与评先评优直接挂钩,此举被一些媒体形容为“紧箍咒式教育”。
这些年,科技在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上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让越来越多学生受益。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果用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全程监控,自然就变了味。进一步说,这种“紧箍咒式教育”还可能给学生身心造成伤害。试想,学生身处高压环境下,生怕一句话招来“紧箍咒”,久而久之精神负担加重,滋生厌学情绪,何谈健康成长?
事实上,“紧箍咒式教育”只是新技术被滥用的表现之一。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有时候不但没有改善教育质量,而且让各方不堪重负。有的教师安排学生完成关注公众号、点赞转发等任务,造成“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部分学校以“无纸化教学”为名,要求学生在指定App完成作业,造成学生动手书写能力弱化,加大近视风险……比起关注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更看重有没有用到新技术、用了多少新技术,把手段变成目的,无疑本末倒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搞清楚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些技术以高大上噱头行销有悖立德树人初衷,甚至影响教育质量,必须叫停。能否切实遏制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滥用现象,关键看行动。职能部门应压实监管责任,开展专项问题检查,要求校方停止使用损害学生合法权益的技术产品,不得以技术创新为名干扰正常教学活动。持续健全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发挥媒体监督作用,鼓励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合力对技术滥用现象说“不”。
同时要认识到,针对新技术进校园,既不能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也不能视为洪水猛兽,而要充分尊重各方选择权,注重结果导向,积极探索技术应用最优解。例如,将技术用于预防事故、及时发现学生身体异常,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期待更多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兴趣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扰乱正常教学管理秩序。